一般现场确认需携带材料如下:
(一)户籍在本省内的考生:
1、考生本人有效二代身份证及户口簿原件、复印件;
2、考生本人相关学历、毕业证明、技术资格证明等原件、复印件。
(二)人事关系在本省的考生
1、考生本人有效二代身份证原件、复印件;
2、由人事关系管理部门出具的人事关系证明原件、复印件;
3、考生本人相关学历、毕业证明、技术资格证明等原件、复印件。
(三)在省内高校就读的毕业班学生:
考生本人有效二代身份证(原件、复印件)、学校学籍管理部门或教学管理部门出具的证明及学生证原件报考教师资格考试。
扩展资料:
教师资格证笔试内容:
幼儿园两科(综合素质、保教知识与能力)
小学两科(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中学三科(综合素质、教学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能力)
中职文化课(高级中学相同)
中职专业课、实习指导(综合素质、教学知识与能力)
成绩查询系统开放后,考生可登录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网查询笔试考试成绩。如对成绩有异议,可咨询当地考试机构如何复核。笔试单科成绩有效期为2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教师资格证报名考试流程
教资综合素质材料题要考的知识点如下:
1、素质教育的内涵
考察形式:简答题,材料分析题。
内容: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2、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考察形式:选择题,材料分析题。
内容: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3、“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考察形式:简答题,材料分析题。
内容:
(1)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4、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考察形式:选择题,简答题。
内容:
(1)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3)不平衡性:个体内部同一方面的发展不匀速;个体内部不同方面的发展不同步。
(4)互补性:生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之间可以互补。
(5)个别差异性: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发展具有差异性。
5、《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考察形式:简答题,材料分析题。
内容: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这一科目的题型主要包括单选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以及教学设计题,其中材料分析题有2道,每道20分,总共40分,在试卷中分值占比较大,所以需要考生能将相关知识点识记清楚,下面将对此知识点中的考频考点做出分析。
模块一:教育基础
1.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观
(1)学生观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学生是发展的人: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处于发展过程中.
学生是独特的人:是完整的人;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独特性;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是学习的主体;是权责的主体。
(2)教师观
职业角色的转变: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教学行为的转变: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3)教学观
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2.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进行教学反思
模块二:学生指导基础
德育原则
一般在材料分析题中出题频率较高的主要有疏导原则、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长善救失原则。
模块三:班级管理
1.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1)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
(2)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
(3)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2.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
(1)处理原则
教育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可接受原则、冷处理原则。
(2)处理方法
沉着冷静面对;
机智果断应对;
公平民主处理;
善于总结引导。
3.班主任对后进生的个别教育工作
(1)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3)提供范例,增强是非观念;
(4)根据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
模块四:教学实施
1.教学过程的规律
考查频率最高的规律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2.教学原则
考查频率较高的原则主要包括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直观性教学原则、启发性教学原则、因材施教教学原则。
3.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结构合理、语言艺术、气氛热烈、板书有序、态度从容。
(可以记为“书法节目语气从容”)
4.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途径
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2)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途径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以上是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材料分析题的高频考点,希望能够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