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中教师资格证笔试科目如下
初中教师资格证笔试科目有:《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1、综合素质主要考查:职业理念、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文化素养和基本能力等内容;综合素质的知识点不难,一般只要记住了知识点,就能答对题,但是综合素质涉及到的知识点比较繁多,需要平时的积累与掌握,掌握好知识点之后,考试时还是比较容易得分的。
2、教育知识与能力主要考查: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中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心理、中学德育、中学课程、中学生发展心理、中学生心理辅导、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等内容;教育知识与能力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点,教育学的知识点也是记忆性的知识点较多;但是心理学的知识点理解性的更多一些,所以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3、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主要考查: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内容。
二、面试内容
一般面试时间约10分钟。面试分为说课和考官提问两部分。面试成绩为合格或不合格。
扩展资料:
教师资格证笔试题型:
1、选择题:分为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属于客观性试题,是试卷中的必考题型,具有概念性科学性、灵活性等特点。分过多。选择题的答题方式有直接填写和机读卡填写两种,由考试省市决定。
2、填空题:主要考查考生记忆知识的牢固程度。填空题要求所填入的内容一定要准确、简练。
3、判断说明题:不仅仅只是做出对错的判断,无论对与错,都要给出相应的解释说明,通过概念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4、简答题:答题时一定要注意条理清楚、字迹工整,最好用序号标明,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5、论述题:答题时要思路清晰,要全面展开,先把理论讲清楚,再联系实际作相应的陈述。如果题目要求联系实际,一定要结合本人或学校的工作实践经验,把它们作为阐述观点的材料,观点和材料要统一,语言要精练。
教育与人的发展
【提要】
1.人的身心发展规律;2.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速记】
一、人的身心发展概述
(一)什么是人的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生理的发展。
二是心理的发展。
(二)青春期的发展变化
青春期是指由儿童逐渐发育成为成年人的过渡时期。青春期是人的一生中最为关键的发展阶段,也是继婴儿期后,人生第二个生长发育的高峰期。
(三)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1)顺序性的含义
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
(2)对教育的启示
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时,必须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人们在教育实践中概括的“跳一跳,摘个桃”经验,都值得借鉴。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陛
(1)阶段性的含义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2)对教育的启示
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1)不平衡性的含义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
另一方面是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平衡。
(2)对教育的启示
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教育必须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人的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1)互补性的含义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
(2)对教育的启示
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1)个别差异性的含义
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2)对教育的启示
教育工作要做到“因材施教”。
二、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一)个体身心发展动因
1.内发论
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代表人物及观点:
(1)孟子,提出“人之初,性本善”的“性善论”观点。
(2)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发展的根本动因。
(3)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做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4)格赛尔,提出“成熟势力说”,认为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并通过双生子的爬梯实验来证明他的观点。
(5)霍尔,他的典型论断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6)高尔登,“优生学”的代表人。
2.外铄论
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代表人物及观点:
(1)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
(2)洛克,提出“白板说”。
(3)华生,认为“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4)斯金纳:继承华生的观点,认为人的行为乃至复杂的人格都可以通过外在的强化或惩罚手段来加以塑造、改变、控制或矫正。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
1.遗传
(1)遗传素质的概念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2)遗传的意义
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②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
③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2.环境
(1)环境的概念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①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③人在接受环境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
3.个体主观能动性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4.学校教育
(1)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第二,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2)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第一,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第三,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以上就是关于2020年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学》考点的相关分享,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更多关于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备考技巧,备考干货,新闻资讯等内容,小编会持续更新。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关于2020年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学》考点4的相关内容,更多信息可以关注环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货
以下是我个人整理的关于教师资格的知识点。
知识点一:教育观
素质教育观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知识点二:教师观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二)教师行为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与赞赏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知识点三:学生观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1.学生是完整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独特性向;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知识点四:职业道德规范
1.爱国守法;2.爱岗敬业;3.关爱学生;4.教书育人;5.为人师表;6.终身学习
知识点五:德育原则
1.方向性原则;2.疏导性原则;3.知行统一原则;4.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5.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6.因材施教的原则;7.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8.发挥积极因素和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
知识点六:德育方法
1.说服教育法;2.榜样示范法;3.陶冶教育法;4.指导实践法;5.品德评价法;6.品德修养指导法
知识点七: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统一的原则;2.直观性原则;3.启发性原则;4.巩固性原则;5.循序渐进原则;6.因材施教原则;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8.量力性原则
以上就是我整理的关于初中教师资格的部分知识点,希望可以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