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二部曲式
由内容互不相同、既对比又统一的两个乐段构成的曲式,称为二段曲式。二段曲式的两个部分分别代表着音乐发展的不同结构层次和乐思形成并展开的不同阶段,第一部分为呈示、第二部分为对比或展开,两段的作用各不相同,但结构地位同等重要,它们有机地结合成一种曲式的结构样式。
单二部曲式大体可以分为两类,分别是再现单二部曲式和并列单二部曲式。
1.再现的单二部曲式
第一段负责音乐内容的呈示性陈述,第二段负责音乐的继续和结束。
因此,A乐段以两句结构的乐段(平行或对比)最为典型。A乐段最后一般为收拢性结束(全终止),也可作开放性的结束(半终止)。
形成再现单二部曲式结构最重要在于B乐段的结构,无论A乐段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结束,B乐段必须以某种对比的方式开始。
(1)B乐段可以采用A乐段的材料引申变化的对比,即材料来源于A乐段,而结构层面却已是B乐段的中间型引申陈述了(音高移位陈述等)。
(2)引进新材料的并置对比(包括可能伴随的和声、调性对比),这种方式表现为乐段与乐段之间的材料异则分的关系。
(3)B乐段中的结束句(即最后一乐句)再现A乐段中的任何一个乐句才能构成再现单二部曲式。
2.并列单二部曲式
如果B乐段的结束句不发生再现,且B乐段完全用新材料独立构成,形成A、B两乐段材料的分离,便形成并列单二部曲式的结构。
并列单二部曲式的B乐段用新材料与A乐段对比,不可以用引申发展的对比手法,换言之,采用引申发展方式开始B乐段,结束句就必须用再现。此外,B乐段对比的新材料须以自身方式完成乐段所需的呼应。
解析
A.金星轨道和地球轨道之间
B.地球轨道和火星轨道之间
C.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
D.木星轨道和土星轨道之间
【答案】C。解析:小行星带是太阳系内介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密集区域,由已经被编号的120,437颗小行星统计得到,98.5%的小行星都在此处被发现。故正确答案为C。
2.下列科学家中提出,并阐明了燃烧作用的氧化学说的是( )
A.拉瓦锡 B.玻意耳
C.普利斯特利 D.阿伏加德罗
【答案】A。解析:1774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正式提出了氧学说:燃烧的本质是物体与氧的化合。故正确答案为A。
3.下列选项中,首先提出行星的运行轨道是椭圆形的天文学家是( )。
A.开普勒 B.哥白尼
C.第谷 D.牛顿
【答案】A。解析:开普勒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分别是轨道定律、面积定律和周期定律。这三大定律可分别描述为:所有行星分别是在大小不同的椭圆轨道上运行;同样的时间里行星向径在轨道平面上所扫过的面积相等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它同太阳距离的立方成正比。这三大定律最终使他赢得了“天空立法者”的美名。同时他对光学、数学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是现代实验光学的奠基人。故正确答案为A。
4.下列影片中,以抗美援朝战争为题材的是( )。
A.《闪闪的红星》 B.《渡江侦察记》
C.《南征北战》 D.《英雄儿女》
【答案】D。解析:《英雄儿女》是1964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制作并出品的一部战争片。由武兆堤执导,刘世龙、刘尚娴、田方等主演。影片改编自巴金小说《团圆》。影片了讲述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战士王成阵亡后,他的妹妹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帮助下坚持战斗,最终和养父王复标,亲生父亲王文清在朝鲜战场上团圆的故事。故正确答案为D。
5.芭蕾舞剧《胡桃夹子》改编自德国作家霍夫曼的童话故事《胡桃夹子与老鼠王》音乐充满了单纯而神秘的神话色彩,其作曲家是( )。
A.舒曼
B.贝多芬
C.勃拉姆斯
D.柴可夫斯基
【答案】D。解析:《胡桃夹子》是柴可夫斯基编写的一个芭蕾舞剧。根据霍夫曼的一部叫作《胡桃夹子与老鼠王》的故事改编。舞剧的音乐充满了单纯而神秘的神话色彩,具有强烈的儿童音乐特色。圣诞节,女孩玛丽得到一只胡桃夹子。夜晚,她梦见这胡桃夹子变成了一位王子,领着她的一群玩具同老鼠兵作战。后来又把她带到果酱山受到糖果仙子的欢迎,享受了一次玩具、舞蹈和盛宴的快乐。故正确答案为D。
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2019 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及答案。祝愿各位考生都能取得满意的成绩。更多关于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备考技巧,备考干货,新闻资讯等内容,小编会持续更新。
2020下小学音乐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1月9日上午】
【来源于网络】
小学音乐《爱的祝愿》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音频导入
教师播放一段《生日快乐歌》音乐片段,师生共同聆听,并提问:这段音乐名字是什么?表达的是什么?
学生自由抢答。(《生日快乐歌》;生日祝福)
教师总结:这首歌曲名字是《生日快乐歌》,表达的了满满的生日祝福。生活中我们会收到很多祝福,比如生日、节日、纪念日等等,都传递着爱和美好的祝愿。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部小提琴独奏曲,一起来感受音乐中流淌的美好情感吧。顺势引入课题《爱的祝愿》。
(二)初步感知
1.教师初次播放作品,并提问:速度是怎样的?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学生自由回答。(不快不慢;美好)
教师总结:作品速度是中速稍慢的,音乐速度术语标记为小行板,带给我们恬静优美、意蕴绵长的感受。一方面是作品本身动人的旋律,另一方面是由于小提琴本身的音色柔美,接近人声,演奏出的旋律带给人细腻的情感体验。
2.教师为学生介绍作品:《爱的祝愿》又译《情人的问候》,是一首小提琴独奏曲。本曲不仅是作者爱德华·埃尔加的代表作之一,而且是小提琴独奏曲中的名篇。本曲具有典型的“小夜曲”风格,轻松而典雅,是极适用于舞会和沙龙等场合的音乐。
(三)深入赏析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谱例,并思考:在旋律中有哪些装饰性记号?
学生自由回答。(倚音)
教师总结:记写在旋律音斜上方的倚音,演奏时快速向主要音划过去,加入装饰音丰富音乐效果。
2.教师引导学生聆听音频,体会倚音效果,在聆听时画旋律线,并思考:作品一共分为几个部分?旋律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三部分;不断起伏)
教师总结:作品分为三个部分,旋律起伏较大,但小提琴本身属于歌唱性的旋律乐器,因此演奏出的音乐也会是连贯的。
3.教师引导学生以同桌两人为一组,分别播放三个部分的音乐,并讨论:三个部分各自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音乐播放完毕后,教师引导进行自由回答。(第一部分柔美、第二部分更深情、第三部分与第一部分柔美的旋律相似)
教师讲解:第一部分主题为E大调,4/4拍子,小提琴在高音区奏出柔美的旋律,恰似的绵绵的祝福之语;第二部分主题转为G大调,柔美的曲调更加深情,也仿佛透露一丝忧郁含蓄;第三部分在经过带有泛音色彩的华丽过门后,又再次出现第一部分的旋律,经过带有复杂情绪的尾声,全曲在第一部分主题的变奏形式下逐渐减弱而终了,仿佛浓烈祝福之语不断,逐渐变为喃喃私语,继续着祝愿和深情。
4.教师完整播放作品,学生跟随音频轻声哼唱,并思考:谱例中的旋律部分一共出现几次?是相同还是相似?
学生自由回答。(两次;相似)
教师鼓励并总结:同学们聆听得都很仔细,谱例中的音乐分别在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出现两次,在第三部分出现时略微发生变化,加入了尾声,补充了作品,提升了情感抒发。
(四)巩固提高
教师完整播放作品,并以学生前后四人为一组,10分钟时间跟随旋律自由进行体态律动,从律动中感受作品意境。
随后进行小组展示,教师鼓励并总结:《爱的祝愿》这部作品饱含深情,在聆听过程中不自觉令人人心生温暖的感受,同学们的律动幅度都较小,在第三部分,有些小组与第一部分动作相同,有些小组加入了一些互动的动作,同学们都表现出了音乐的温柔。
(五)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教师呼吁学生音乐可以传递情感,在音乐中尽情去畅想和感受。
作业:搜集作者其他优秀作品,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对于第二阶段学生,有什么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参考答案】
3~6年级的学生随着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学生的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增加合唱、乐器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分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魅力吸引学生。
2.什么是倚音?具体分类是什么?
【参考答案】
记写在旋律音斜上方的小音符叫做倚音。倚音可以由一个音或数个音构成。可以在主要的音的前面,也可以在主要音的后面。倚音有单倚音与复倚音之分、前倚音与后倚音之分、短倚音与长倚音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