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要复习的量大,想要高效地考过,重点知识一定要记牢,下面整理了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考点20条,大家可以考前复习一下。
1、义务教育特点
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公共性,基础性。
2、义务教育概念
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障的国民教育。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3、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是主要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
4、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不是人的各方面平均发展;全面发展不是忽视人的个性发展;要坚持人的发展的全面性
5、活动课程
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从儿童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杜威。
特点:从儿童需要兴趣出发设计课程;以儿童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编制课程;主张儿童在活动中探索。
6、学科中心课程论
结构主义课程论,要素主义课程理论,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7、课程内容的构成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构成,间接经验即理论化,系统化的书本知识,是课程内容的主要来源;直接经验是指学生为学习书本知识所需要的感性知识,是课程内容的补充和完善。
8、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方式
课程计划(课程设置与编排的总体规划,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教材(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9、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的现象;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象,加强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机械化学习的现象,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选拔的功能,强调评价促进教师学生发展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10、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发展能力是它的必要条件,知识与能力相互促进相互联系,但知识并不等同于能力,二者是不同不发展的,从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学生主动性,积极性调动得怎么样,学习效果怎么样是衡量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坏的主要标志。
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学生思想品德状况对学习的积极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11、备课要求
课程标准是教师备课的指导文件,教材是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
12、教学工作基本环节
上课是中心,备课是上课的基础(先决条件),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时上课的延续,课外辅导是上课的必要补充,成绩的评定与检查是上课的反馈。
13、教学原则
直观性原则,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它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相结合,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用注意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逻辑能力,鼓励学生动手,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循序渐进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教师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发掘教材的思想性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思想素质。
14、中学常用教学方法
讲授法,口头语言讲授;谈话法(产婆术)教室学生互动提问;讨论法
15、程序教学
是一种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自学教学性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
16、教学评价的内容
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课程的评价。
17、记忆规律在教学中运用
合理安排教学,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识记任务,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和注意状态,充分利用无意识的规律组织教学,使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并将其系统化,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提高记忆能力。
集中思维,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或从给予的信息种产生逻辑结论的思维,从各种解决方法选出最佳。
发散思维,即辐射思维,分散思维,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18、学习概念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改变。学习的行为变化是由经验引起的,学习的行为变化是比较持久的。
19、学习的分类
加涅学习分类,信号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奥苏伯尔学习分类,从学习进行的方式可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从学习材料无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可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我国学者一般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社会规范的学习。
20、影响学习的因素
智力因素,一般来说,在其他情况大体相同的情况下次智力睡前越高学习成绩越好,但不是决定作用,非智力因素,中等程度的焦虑对学习是有益的,过低或过高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导读】
欧美现代学制的类型
现代学制从性质上看,分为资本主义学制和社会主义学制两种。由于各国、各地区的情况不同,影响学制建立的因素存在差异,到20世纪初,逐步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三种类型的学制。
1、西欧双轨制
以英国的双轨制为典型代表,法国、联邦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学制都属这种学制。这种学制是古代等级特权在学制发展过程中遗留的结果。一轨为非群众性的特权阶层子女所占有,学校多从古代学校发展而来,各方面条件都比较优越,学术性很强,学生学习可升到天学以上,属学术性的一轨。另一轨是为劳动人民的子弟所开设的新学校,学生在经过一定的基础教育之后,便升入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从事劳动生产的技术,属生产性的一轨。两轨之间互不相通,互不衔接。这种学制显然不利于教育普及。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特权阶层的削弱,较高的学术性一轨已逐渐向劳动人民子女开放,但普通劳动者子女入学的仍然不多,原因在于这类学校学费昂贵,非劳动人民子女能承受。只有少数的学生因免费或接受资助而得以入学。但这种学制的学术性一轨的学术水平较高,像牛津、剑桥大学等就培养出了许多杰出的人才。
2、美国的单轨制
美国的现代学制最初也是双轨制,但是美国的历史发展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发展不同,没有像英国皇室那样的特权阶层,在这样的历史传统下,学术性一轨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而群众性的新学校迅速发展起来,从而形成了从小学直至大学、形式上任何儿童都可以入学的单轨制。这种学制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其特点是教育参差不齐,同级学校教学质量相差较大,许多学校的水平不高。
3、苏联型学制
帝俄时期学制是双轨制。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胜利后,推翻了沙皇统治,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制定了单轨制学制。但这种学制又与美国的单轨制不同。首先,它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学制。其次,它吸收了西欧双轨制中的一些积极因素,如职业技术学校单独设立。再次,这种学制既有上下级学校间的相互衔接,又有职业技术学校横向的相互联系,形成了立体式的学制。这种学制既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又使学术性保持较高水平。但由于课时多、课程复杂,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必须统一,致使教学不够灵活,特别是地域性较强的课程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强化练习
双轨制在( )表现得非常典型。
A.美国
B.英国
C.苏联
D.中国
【答案】B。解析:英国实行双轨制,美国实行单轨学制,苏联与中国为分支型学制。
在教师资格考试中,该知识属于中学教育与能力中的相关考点,因此需要大家来进行理解记忆。考查时主要以单选题和简答题的形式考查,一般涉及到对于知识理解的标志以及实施措施。相对考频不高。 一、知识理解的标志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即能把握知识的实质,确定知识的深层结构,从而可以在改变表层结构的前提下,仍能用新的表层结构来表达同一个深层结构; 2.能根据理解知识去完成所需要的动作,即能正确地执行动作。 二、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 1.主动理解的意识与方法 (1)主动理解的意识倾向。心理学家维特罗克强调,为了促进理解的生成,必须改变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认识,改变他们对自己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的认识,学生的任务不是记录和背诵教师所给的知识,而是需要把所学知识与原有知识及真实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从而进行生成性学习。 (2)主动理解的策略和方法 教学中可以采用如下策略: ①加题目。为了给一篇文章加题目,学习者需要把不同的内容综合起来,加以提炼。加什么题目,并没有标准答案,但要抓住中心,醒目而富有想象和创意。 ②列小标题。为了给一个或几个段落写小标题,学习者需要综合这一部分的意思,这不仅可以用于语文教学,也可以用于其他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学。 ③问题。针对当前的内容,出自己想弄明白的问题,这需要学生对内容进行综合和分析。 ④说明目的。说明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目的,这需要学生综合这段内容,结合前后文内容做出分析和推测。 ⑤总结或摘要。为全部内容写一份总结,或者概括它的中心意思,尽量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而不是摘抄、罗列书上的原话,东拼西凑。 ⑥画关系图或列表。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概括、整理这段内容的要点,表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分析、比较相关概念的异同。 2.个体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 奥苏贝尔分析了认知结构的不同特征对知识理解及其保持的影响。 第一,认知结构中有没有适当的、可以与新知识挂起钩来的观念。 第二,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性。 第三,新学习材料与原有观念之间的可辨别性。 3.学习材料的内容 首先,学习材料的意义性会影响学习者的理解。有意义的学习材料应该有逻辑地、清晰地表达出某种观念意义,具有激活学习者相关知识经验的可能性。那些无意义的音节或乱码是难以导致理解活动的。 其次,学习材料内容的具体程度也会影响到学习者的理解。相对来说,具体材料中包含了更多具体的、形象的、与生活经验更为贴近的信息,这容易在学生的经验背景中引起共鸣,从而形成丰富的联系。 三、提高知识理解水平的措施 1.扩充和利用感性经验 对知识的理解是通过教材直观与概括化实现的。其中,直观是前提,是基础;概括化是结果,是目的。 (1)常用的直观形式 ①实物直观。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②模象直观。模象即事物的模拟性形象。所谓模象直观即通过对事物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例如,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和教学电影电视等的观察和演示,均属于模象直观。 ③言语直观。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如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 2.运用变式与比较 变式是从材料方面为理解事物本质提供有利条件,比较则是从方法方面促进理解。 3.知识的系统化。 知识系统化就是部分知识间的关系,它有利于用完整的知识去理解新知识,避免学生形式主义地掌握教材。 4.通过启发式教学,高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 学生理解教材是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进行的,而思维活动的积极性,总是和一定问题的产生和解决相联系。因此,利用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激起他们理解教材 或解决问题的愿望和渴求是非常必要的。 5.照顾学生理解教材的特点 学生的理解水平有一定的顺序性和层次性,有一定的年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应区别对待,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 【小试牛刀】 1.(单选题)知识理解的标志有( )。 A.知道“是什么” B.知道“怎么样” C.能复述 D.能描述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知识理解的标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改变,这种改变会通过可见的外部言行表现出来。(1)知道“是什么”,明确知识的表面含义,能正确描述知识的内容。(2)知道“为什么”,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内容,了解其内在的逻辑依据和本质联系。(3)能举例复述,能用自己的语言流畅地、合乎逻辑地复述知识,举出实例,对原文能进行压缩、扩展或改组,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提出问题。(4)融会贯通,对所学知识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新旧知识已建立起有机的联系。题干中A项符合知识理解的正确描述,故本题选A。 2.简答题 请简要陈述如何提高知识的理解。 【参考答案】 知识理解是概念学习的重要一步,如何提高,具体措施如下。 1.扩充和利用感性经验 对知识的理解是通过教材直观与概括化实现的。其中,直观是前提,是基础;概括化是结果,是目的。常用的直观形式: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2.运用变式与比较 变式是从材料方面为理解事物本质提供有利条件,比较则是从方法方面促进理解。 3.知识的系统化 知识系统化就是部分知识间的关系,它有利于用完整的知识去理解新知识,避免学生形式主义地掌握教材。 4.通过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 学生理解教材是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进行的,而思维活动的积极性,总是和一定问题的产生和解决相联系。因此,利用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激起他们理解教材或解决问题的愿望和渴求是非常必要的。 5.照顾学生理解教材的特点 学生的理解水平有一定的顺序性和层次性,有一定的年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应区别对待,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