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湖北省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中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教师通过记录课外活动中学生的攻击行为来研究攻击和性别的关系,这种研究方法是:(D) A个案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观察法2.关于有效开发学生的大脑潜能,下列说法或做法错误的是:(B)A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给学生提供适时丰富的刺激B头越大的学生越聪明C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关系 勇于创新D任何一个大胆健康的普通人和伟大的科学家之间,没有不可跨越的鸿沟。他们的差别只是用脑程度和方式不同。3.当问及“假如你是校长,你如何对待逃学的学生时”,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想象列出很多种做法。根据皮亚杰的思维发展阶段理论,这是因为中学生处于:(C) A感知-动作阶段 B具体运算阶段 C形式运算阶段 D 前运算阶段4.下列属于内部动机的是:(B)A为了与外国人沟通学习英语 B喜欢听地道的英语 C为了通过考试学习英语 D为了将来有理想的工作学习英语5.学生渴望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希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活动。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这属于:(A) A自我实现的需要 B尊重的需要 C求知的需要 D审美的需要6.学生学完英语单词后,教师要求他们课后立即背诵,第二天进行检查这里所运用的复习规律是:(D)A 多感官参与 B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C 复习方式的多样化 D 及时复习7.考试题型中选择题主要要求学生具备记忆中的:(C)A 识记能力 B 再认能力 C 复述能力 D回忆能力8.人格测验中,下列属于投射式测验的是:(D)A 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 B 艾森克人格问卷 C 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 D 主题统觉测验9.下列关于智力测验错误的是: (C) A现行的智力测验所评估的智力代表了与学业成就有关的能力B智力测验的操作必须规范C现行智力测验的结果能预测未来事业的成就或生活美满D智力测验的结果解释必须慎重10.老师上课前,先要引导学生温习上节课学过的相关内容再进行新知识的学习。这种做法遵循的迁移理论是:(B) A关系说 B认知结构的迁移观 C形式练习说 D相同要素说11.老师在讲解“鸟”的概念时,先给出“鸟是长有羽毛的颈椎动物”然后再举出一些鸟的例子这种概念教学的理论是:(C) A同时性扫描 B继时性扫描 C例证--概念法 D概念--例证法12.老师上课时,发现学生有进步时,点头微笑,发现纪律松散时,用严肃的目光扫视全班同学。从调控课堂心理气氛的措施分析,运用的方法是:(C) A更新教学内容 B与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C增加课堂教学中的情绪 D采用威望理导方式对待学生13.中学生小明的语文. 化学.英语成绩一般,但几何成绩很好,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小朋友具备较高的:(A) A视觉-空间智力 B人际智力 C语言智力 D音乐智力14.下列提问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是:(C) A武汉市是否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城市 B请说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C假如太阳请假,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D什么是心理学15.学生学习完平行四边形后再学习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学习对学习长方形的影响是:(A) A顺向正迁移 B顺向负迁移 C逆向正迁移 D逆向负迁移二.名词解释:1.罗森塔尔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绪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将其用于教育中,即教师的期待效应2.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3.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能够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与在有能力的教师或同伴的帮助下方能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之间的区域。4.气质:是指那些主要是与生俱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就是那些由遗传和生理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三.简答题.1.简述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整体性:当我们感知一个熟悉的对象时,只要感觉了它的个别属性或主要特征,就可以根据以往的经验而对它进行识别,把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反映。如果感知的对象是没有经验过的或不熟悉的话,知觉就会以感知对象的特点为转移,将它组织成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这种对象叫做知觉的组织化。 (2)知觉的选择性:在日常生活中,作用于我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但在一定的时间内,人不能感受到所有的刺激,而仅仅感受能够引起注意的少数刺激,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3)知觉的理解性:通常人对事物都是根据己有知识和过去的经验来理解和领会的。对事物的理解是知觉的必要条件。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通常要对它进行命名,即将感知对象用词来概括,使它具有一定意义。 (4)知觉的恒常性。由于知识和经验的参与,知觉往往并不随知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在视知觉中,知觉的恒常性非常显著。视知觉的恒常性包括大小、形状、亮度、颜色恒常性等。2.简述发散性思维的特征的因素?发散思维:是人们沿着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新信息,使思考者能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一个途径,不局限于即定的理解,尽可能做出符合条件的多种解答.特点:创新和求异。3.简述教师教学效能感的作用?教师教学效能感的作用:1,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 2,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学习 3,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4.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问题解决除受策略、知识等因素影响外,还受到以下一些心理因素的影响:⑴知识的不同表征方式会影响人们对问题的解决。⑵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⑶功能固着指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这种倾向往往会影响问题解决。⑷不同的动机水平影响问题解决。⑸情绪影响问题解决。⑹人际关系也会影响问题解决。四.论述题:结合实际论述影响学生遗忘的因素。 遗忘是经历过的事物不能重视和再认或者错误地重现和再认的现象。因素有:一、遗忘的进程受时间因素的制约,二、识记材料很重要时,一般不容易遗忘,三、识记材料的性质对遗忘的进程有影响,有意义材料、形象材料、熟练的动作机能遗忘较慢,四、识记材料数量和学习程度对识记效果有很大影响,五、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对识记有重要影响,一般开始末尾记忆效果较好五.案例题:案例分析一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从三个班中将成绩排名后六位的学生抽出来,组成了一个18名的班级,心理学家对这18名学生进行智力测验,发现每一名学生智商都在正常范围于是要求这18 名学生的任课老师对他们做到以下几点;1)分析他们在学业上失败的原因2)上课提问时,难度适当3)对回答问题正确的同学给予鼓励,回答错误的同学给予肯定并耐心纠正错误答案4)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后来,这18名同学在半年以后学习大有进步,已经不再是差生呢?问题:请结合以上材料试用动机理论分析答:心里学家主要运用动机中的归因理论来提高学生成绩的。首先心理学家对学生智商进行测定,属于正常。因此让老师注意培养学生的正确归因,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又对他们取得的成绩予以肯定,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归因理论从结果来阐述动机的,它的理论价值和实际作用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有助于根据学生行为推断其心里特征案例分析二小明现在是一名初中生,小学时成绩优秀,并在入初中的入学考试是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班级,进入初中后,因学习不适应,渐渐的成绩下降到二十几名这次考试给小明的打击不小,从此,小明来学校时总把衣服的拉链拉得很高,将头藏进衣服里,不愿见人。问题:1)小明的这种状况属于什么心理现象? 2)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 3)如何帮助小明摆脱困境答:1)诊断:小明由于上初中以来在学习上的多次失败,陷入了习惯性无助感的境地 而且越陷越深,不能自拔。2)原因:习惯性的无助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他自身的因素,他将自己自行了错误的内部归因。内部归因是指人把失败归因于能力,性格等自身因素,只是自己不能控制的行为结果,因而出现了个人的无力感。第二外部原因。首先,学校家庭在教育过程中过分重视考试分数 竟赛 名次等外部强化手段去激励学生学习,而严重忽视对学生内在动机的培养和调动。因此,一次偶然的成绩不好就使小明丧失了对自己的信心。其次,在教学公式上的严重错误,也使其丧失了自尊自信,更加重了该生的无助感。 3)对策:1采用各种措施培养他的内在动机,例如:利用小明的爱好巧妙地实现动机迁移;2采用各种措施消除他在学习上的无力感,增强他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比如:正确认清自己,对自己的问题进行正确的归因,以利于他提高自信心和自尊心。
1.受教育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人与动物不同,人是一个能动的个体,具有主观能动性。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作用的大小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有着直接的关系。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一种内在需要和动力,是一种积极的学习动机和渴望。当受教育者具备了积极的求教动机时,环境和教育的外因才能发挥相应的作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越高,教育的作用就越大。教育中的“教学相长”只有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个积极性发生共鸣时才会产生。 2.教育的自身状况。教育主导作用发挥的程度和能力的大小,与教育自身的条件也有很大的关系。这些条件包括教育的物质条件、教师的素质、管理水平以及相关的精神条件。 3.家庭环境的效应,包括适当的家庭经济条件、父母的文化水平以及良好的家庭氛围。 4.社会发展状况,包括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进步程度、整体的社会环境、民族心态、文化传统、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等。 总之,教育的主导作用不是无条件产生的,它要受到多方因素的制约。教育如能得到社会各方面条件的积极配合,它就能充分发挥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出自() A.《论语》B.《大学》C.《孟子》D.《学记》 2.在中国近代史上,蔡元培第一次把美育列为学校教育组成部分是在() A.1908年 B.1912年 C.1922年 D.1931年 3.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必然有教育现象,这说明了() A.教育的历史性 B.教育的阶级性 C.教育的永恒性 D.教育的继承性 4.上好课的前提是() A.目的明确 B.备好课 C.选择好教学方法 D.了解学生 5.教学的中心任务是() A.发展学生智力 B.掌握文化基础知识和形成基本技能 C.培养学生品德 D.塑造学生个性 6.课外校外教育中具有普通性的组织形式是() A.群众性活动 B.自发活动 C.小组活动 D.个人活动 7.在教育目的问题上,法国教育家卢梭的主张体现了() A.社会本位论思想 B.个人本位论思想 C.教育无目的论思想 D.社会效率论思想 8.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 A.教育学生学好功课 B.组织培养班集体 C.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D.了解和研究学生 9."春风化雨",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榜样示范法 B.陶冶教育法 C.自我教育法 D.品德评定法 10.初中生生理发展最重要的特征是() A.身高体重迅速增长 B.脑重增加 C.心脏增大 D.性成熟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9个小题,共18空,每空1分,共18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1.教育学的任务是______、______。 12.教育适应自然原则与"泛智"教育思想是______所提出的主要教育理论;"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是______的著名教育主张。 13.赫尔巴特对教育学有很大贡献,他试图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______,在伦理学基础上建立______,并提出了符合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阶段教学"。 14.学科课程标准是根据课程计划以______形式编定的有关______的指导性文件。 15."壬戌学制"颁布于______年,又称六三三制,是以______学制为蓝本而制定的。 16.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缺点有两个方面:一是______,二是______。 17.学生是______中的人。在学校里,学生的主要任务______。 18.庠、______和______等是我国奴隶社会所设立的学校。 19.从"人性善"的观点强调教育重要性的代表人物是____;从"人性恶"的观点重视教育作用的代表人物是____。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20.教学规律与教学原则区别在哪里? 21.德育的内容是什么? 22.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是什么? 23.什么是"分组教学"?意义何在? 四、论述题(本题满分13分) 24.论述德育的重要意义 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25."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记忆属于下列哪种记忆类型() A.形象记忆 B.逻辑记忆 C.情绪记忆 D.动作记忆 26.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思维的起点和动力是下列哪一项() A.发现问题 B.明确问题 C.提出假设 D.检验假设 27.一个人在旅游的过程中,既想多观光风景、游玩,又害怕多花钱的心理冲突,属于下列哪一项() A.双趋式冲突 B.双避式冲突 C.趋避式冲突 D.双重趋避式冲突 28.人们对英雄行为、文化古迹等做出的赞美和感叹是下列哪项情感() A.美感 B.道德感 C.理智感 D.正义感 29.马斯洛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 A."自我" B."自我实现"理论 C.学习理论D.无意识理论 30.一个人为人正直,富于同情心,待人诚实,乐于奉献。表现出他性格的() A.态度特征 B.情绪特征 C.理智特征 D.意志特征 3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之间存在() A.正比关系 B.反比关系 C.相互影响关系 D.不相关关系 32.动机产生的条件是() A.内在需要 B.外在刺激诱因 C.兴趣和爱好 D.内在需要和外在诱因 33.有的颜色可以引起温觉或冷觉,而有的颜色带有接近感和深远感。这是感觉的() A.明适应或暗适应 B.对比特性作用 C.联觉作用 D.补偿作用 34.对活动的目的和结果的一种倾向是() A.主导动机 B.社会需要 C.直接兴趣 D.间接兴趣 六、填空题(本大题共9个小题,共18空,每空1分,共18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35.感应性是指生物有机体以其自身的______对______机体生命的刺激的应答性反应。 36.当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眼前,在人脑中______出该事物的形象,称之为记忆表象,简称______。 37.意志是指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己的行动,______,从而______实现预定目的。 38.心理咨询的基本步骤是______、了解问题、分析诊断、______和结束咨询。 39.掌握知识技能基本属于______范畴,能力属于______范畴。 40.气质的类型差异表现为______、多血质、______和抑郁质。 41.动作技能的形成阶段有:操作定向阶段、______、操作的整合阶段和______。 42.动机的三个功能是______、______和激励功能。 43.技能的特点包括:一是______得来的,有别于本能行为;二是一种______,区别于知识;三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区别于一般的随意主动。 七、简答题(本大题4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44.如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45.情绪、情感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46.注意的基本品质有哪些? 47.什么情况下会出现高原现象? 八、论述题(本题满分13分) 48.怎样对青少年进行人际交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