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背后刺的四个字是
精忠报国
[ jīng zhōng bào guó ]
成语接龙
尽忠报国。根据《宋史·岳飞传》记载:“初命何铸鞫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
一
首先,在笔者看来,岳飞背上所刺的四个字是“尽忠报国”,而不是“精忠报国”。对于古人来说,不管是吟诗作画还是今天要说的刺字,都非常注重对仗、对偶的效果。就“尽忠报国”来说,可以分成“尽忠”、“报国”两部分,这两个词语都是“动宾”的结构,也即“尽”和“报”对应,“忠”和“国”对应。与此相对应的是,“精忠报国”则不存在类似的对仗结构,“精忠”表示全心全意的忠诚,不是一个动宾结构的词语,也即无法和后面的“报国”相对应。
二
其次,正史也认为岳飞背上刺的四个字是“尽忠报国”,而不是“精忠报国”。“岳母刺字”这个故事始见于元人脱脱所编的《宋史》卷三百八十《何铸传》中。《宋史》卷380《何铸传》中何铸审问岳飞时,看到“背有旧涅‘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宋岳鄂王年谱》卷1引《唐门宗谱》,说“尽忠报国”四字是在靖康初姚氏所刺。对此,在黄晓明主演的电视剧《精忠岳飞》中,虽然片名有“精忠”二字,但是片中岳飞背上所刺的字却是符合正史的“尽忠报国”。
三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民间会有岳飞身上所刺的字是“精忠报国”的观点呢?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尽忠报国”一词大概在明清时期演变成“精忠报国”,根源很可能和宋高宗赵构存在一定的关系。在《鄂王行实编年》,也即南宋岳珂为其祖岳飞编纂的他传中,存在“九月十三日,入见,上慰抚再三……赐宸翰于旗,上曰‘精忠岳飞’”的记载。对于宋高宗赵构这位皇帝,为了表彰岳飞的功绩,所以赐了一面带有“精忠岳飞”四个字的旗帜。
四
最后,在此基础上,“精忠岳飞”逐渐被讹传为“精忠报国”了,加上各种演义小说的影响,很多人认同了岳飞身上所刺的四个字是“精忠报国”的观点了。此外,需要注意的是,针对岳飞背上的“尽忠报国”这四个字,有历史学者认为这不是岳飞的母亲姚氏所刺,理由是岳母并不识字,而且在宋朝这一历史阶段,刺青是一项技术活,不是普通人可以掌握的。也即岳飞背上的刺字是被附会到了其母亲姚氏身上了。
正史认为岳飞背上刺的四个字是“尽忠报国”,而不是“精忠报国”。“岳母刺字”这个故事始见于元人脱脱所编的《宋史》卷三百八十《何铸传》中。《宋史》卷380《何铸传》中何铸审问岳飞时,看到“背有旧涅‘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宋岳鄂王年谱》卷1引《唐门宗谱》,说“尽忠报国”四字是在靖康初姚氏所刺。对此,在黄晓明主演的电视剧《精忠岳飞》中,虽然片名有“精忠”二字,但是片中岳飞背上所刺的字却是符合正史的“尽忠报国”。
岳飞背后刺的四个字是尽忠报国。之所以被读错有可能是受皇帝赐的锦旗所影响。在岳飞十多岁的时候金人攻打南方此也让南宋渐渐陷入了国破家亡的困境。
因此岳飞的母亲见这种情况,便问岳飞是否愿意为国效劳, 岳飞想都没想就回答母亲想要尽忠报国,岳母看见儿子有这样的想法,于是就在他的后背上刻上了尽忠报国四个大字。
岳飞其他情况简介。
岳飞从二十岁起,曾先后四次从军。自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泽至绍兴十一年(1141年)止,先后参与、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金军攻打江南时,独树一帜,力主抗金,收复建康。绍兴四年(1134年),收复襄阳六郡。绍兴六年(1136年),率师北伐,顺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绍兴十年(1140年),完颜宗弼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两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义军纷纷响应,夹击金军。
“精忠报国”啊如果是脑筋急转弯的话就是中国字
1、尽忠报国四字。2、岳飞简介岳飞(1103—1142),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今河南安阳汤阴县)人,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 ,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他于北宋末年投军,从1128年遇宗泽起到1141年为止的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位至将相”。1140年,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岳飞在孤立无援之下被迫班师。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被捕入狱。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被杀害。宋孝宗时岳飞冤狱被平反,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3、评价《忠愍谥议》:“人谓中兴论功行封,当居第一。”《宋史·岳飞传》:“西汉而下,若韩、彭、绛、灌之为将,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宋岳飞者,一代岂多见哉。史称关云长通《春秋左氏》学,然未尝见其文章。飞北伐,军至汴梁之朱仙镇,有诏班师,飞自为表答诏,忠义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诸葛孔明之风,而卒死于秦桧之手。盖飞与桧势不两立,使飞得志,则金仇可复,宋耻可雪;桧得志,则飞有死而已。昔刘宋杀檀道济,道济下狱,嗔目曰:‘自坏汝万里长城!’高宗忍自弃其中原,故忍杀飞,呜呼冤哉!呜呼冤哉!”
“尽忠报国”
岳飞的背上有其母刺的著名的四个字——精忠报国。不过,据专家学者的考究,可能这四个字和最初有些不同,并不是“精忠报国”,而是“尽忠报国”。
从南宋之后,到现代社会,有很多种类的艺术形式歌颂岳飞的精神,越到后来,几乎每个作品上都有岳母在岳飞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字,来激励岳飞忠于朝廷、报效国家的剧情。
但最初并没有“精忠报国”这个词语,早期在《宋史》里面记载的词语也不是“精忠报国”,而是“尽忠报国”。
《宋史·列传》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二人除言官,俱入白其母,母俱勉以尽忠报国,无分毫顾虑后患意”,这里主要就是讲,岳母勉励岳飞尽忠报国。
其实可以看出,宋史里面并没有说到刺字这回事,到底是谁为岳飞刺上了四个字,答案并不明确。那么,为什么后世广泛流传的版本是,岳母在岳飞背上刻上“精忠报国”呢?原因可能要归结到文学创作领域。
最早出现岳飞背上刺字的作品,是明代熊大木的《大宋中兴通俗演义》,里面写道,有人想拉岳飞一起落草为寇,但岳飞忠于国家,不愿与这些人为伍,他还让人在背上刺了“尽忠报国”四字,以示忠诚与决心。
“精忠”二字出自岳飞之孙岳珂之手,他的《鄂王行实编年》中写道,“宸翰于旗上,曰:精忠岳飞,令先师行之次建之”,这里的“精忠”后来被《宋史》认同和吸纳。
“精忠”一词在古代的地位非常高,后来“精忠”二字更是与岳飞捆绑,形成了固定的搭配。到了明代,虽然“精忠”与“尽忠”之间仍有区别,但它们二者也已经有了兼容,少数作品将这两个词结合在一起。
到了清朝初年,两个词语的语音相近,词义有一定的相似,融合是必然趋势。最终以词性更广泛,更能认可岳飞的功绩的“精忠”一词占据主流,并且在各类作品中频繁使用,使得后来的人们普遍认为岳飞背上的字是“精忠报国”。
关于谁在岳飞背上刺字的问题,其实没有历史记载。不过我们知道,岳母本身是一位老实本分的农家妇女,按照当时的社会状况,她很有可能并不具备刺字技术,也不具备亲自教导岳飞效忠国家的文化水平,所以,后世对于岳母刺字的演绎,大概率是来源于对艺术的追求,以产生戏剧上的冲击效果。而岳母刺字的情节,确实是在清代之后才大量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