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人。武后时 他曾多次上书,要求革除弊政。武后奇其才,却废其言。因此三十八岁便借故隐退了,后被武三思假手县令,加害致死,时年四十二岁。 陈子昂的思想比较复杂,侠、儒、仙、释四家的成分都有。这一切,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文学思想,使之既有别于王通、王勃的政教中心论,也不同于初唐史家和刘知几的历史发展观。陈子昂在文学理论上的建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深刻地批判了六朝—唐初的淫丽文风。而是正面提出了革新诗界的理论纲领。但他的理论文章并不多,主要是一篇《修竹篇序》,此外《上薛令文章启》则较早地透露了他的改革文风的意向。在《修竹篇序》里,陈子昂以极大的尖锐性、鲜明性,高度概括地提出了诗文革新的理论纲领。在这篇短文中,陈子昂简明地概括了文学创作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归纳出三个具有理论意义的问题,即:文章之“道”,“风骨”、“兴寄”。“道”在中国古代有多种含义。“文章道弊五百年矣”。这里的“道”既不是宇宙本体或宇宙万物运动发展的总规律;也不是指封建正统的社会政治思想体系,而是指“文章”自身的特殊规律。“道”指具体事物的特殊本质或固有规律,这种用法在先秦就有。陈子昂《修竹篇序》中的文章之“道”与《庄子.达生》中的“水之道”是相同的。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发展过程中,从荀子道扬雄讲“明道”,“道”指封建思想体系,“文”是纯粹的工具、形式。刘勰讲原道,“道”是宇宙本体,也是“文”的本原。他们都没有用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来表述文学自身的特殊本质、特殊规律。只有陈子昂敬爱那个“文章道弊”时,“道”才确指文学的特殊本质、规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就是说文学自身的具有的客观的特殊的本质、规律,在五百年来,被人为地破坏了。虽然只有一句话,但它却既突破了儒家的文道观,也突破了道家——玄学的文道观。“风骨”作为文学理论概念,刘勰、钟嵘已言之在先,但人们有时把它分开使用,或单称“风”(气)与“骨”(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风”的涵义侧重于文学作品的内容,“骨”的涵义侧重于艺术形式。“风”是指物化在艺术形式中的、浸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并能使读者产生相近的思想情感的社会事物。“骨”则是物化猎人作者的思想感情,载荷着客观社会内容的刚健练达、浑朴自然的语言形式。陈子昂称赞东方虬的《咏孤桐篇》“骨气端详,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可以作为对“骨”的涵义的具体说明。陈子昂是将“风骨”作一个理论概念使用的。作为一个统一、完整的概念,所谓“风骨”,是指文学作品所创造的艺术美的本质特征,或者说是文学作品所创造的具有本质特征的艺术美。至于“兴寄”,陈子昂是作为一种创作方法,确切地说是作为诗歌艺术概括社会政治生活、表现人的思想情感的方法看待的." 仆尝遐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咏叹。"(《修竹篇序》)" 兴尽崔亭伯,言忘释道安。"(《秋日遇荆州府崔兵曹使宴》)" 孤舟多逸兴。"由此可知,所谓“兴寄”,“比兴”都是说把客观的社会政治内容,集中、融会变成诗人的思想情感,诉诸语言文字形式的全过程。“兴”的内涵包括了客观的社会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认识生活,选取物象,驾驭文字的方式方法。从情兴的产生,到情兴的物化,也就是“兴寄”了。陈子昂讲“兴”与“兴寄”,特别强调社会政治内容,他批评齐梁间诗“兴寄都绝”,也是指内容空虚。“兴寄”是创作思想、创作方法问题,而不仅仅是表现手段内容问题,这是因为“兴”这个概念,从先秦到唐初,在漫长的历史长河李,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从“兴体”到“兴义”再到“兴寄”,以后又到“兴象”。自觉地把“比兴”、“兴寄”作为理论提出来的,始于刘勰而成于钟嵘。刘勰对前任之说兼收并蓄,力求折中,但他说“诗刺道丧,故兴义销亡”,可见他论“兴”比较侧重于社会政治内容。钟嵘不讲“六诗”而单提“三义”,从创作方法的角度,对比、兴、赋重新作出解释,建立了以“兴寄”说为中心的创作理论。 陈子昂论诗强调“比兴”“兴寄”,并用以批判六朝文风,推动诗界革新,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刘勰、钟嵘的文学思想、创作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他虽然在理论上没有对“风骨”“兴寄”作出更多的阐发,但却用他的文学实践——(《感遇》)诗和政论散文,为唐代的诗文革新开辟了新路。
推举汉魏风骨的诗人是(陈子昂)。扩展资料:陈子昂,初唐著名诗人,反对唐初靡丽诗风,力主恢复汉魏风骨。他的诗,风格苍凉激越,是初唐诗歌一代先声。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说:“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倡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趋於黄初、建安矣.”金元好问《论诗绝句》也云:“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都中肯地评价了他作为唐诗革新先驱者的巨大贡献.
在《风骨》篇中刘勰则对风格提出了一项最基本的要求:“风清骨峻,篇体光华。”即要求文学作品的风格做到“蔚彼风力,严此骨鲠”,表现出“文明以健”、“符采克炳”的特征;并对这一风格特征进行了充分的论述。钟嵘强调诗歌创作必须以“风力”为主干,同时“润之以丹彩”。风力与丹彩均备,才是最好的作品。这里实质上强调的是“建安风力”,从他对“建安风力”的论述及所举的例子看,他为“风骨”(“风力”)树立这样的标准:它具有慷慨悲壮的怨愤之情、直寻自然、重神而不重形以及语言风格明朗简洁、精要强健的特征。钟嵘的风力论,为后人反对无病呻吟的柔弱诗风所标举,成为陈子昂诗歌革新运动的理论武器之一。 陈子昂的“风骨”说意在提倡力的美 ,刚健的美 ,以呼唤具有盛气壮采的文学 ,适应新时代的需要。陈子昂倡导的诗学理想 ,由于得到他的创作实践的体认 ,益发产生了深广影响。有唐一代 ,崇尚风骨美 ,一直是诗学的主导倾向。我不是专家,很难说异同,但是上面已经很明确的诠释了他们各自对自己的风骨的定性。可以看出相同的地方是,他们都主张不管写诗还是文章,不要只求文采华丽,重要的是要注重文章的思想,要有精神。在这个基础上再润之以彩。